安庆年轻人让非遗技艺“潮”起来
近年来,国风的兴起不断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又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手艺将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安庆的年轻一代传承人用创意给出了答案。他们大胆地结合现代生活、创新设计,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中,开辟出别具一格的小天地,让更多人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爱上非遗。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三位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聆听他们的非遗情结与创新之路。
◆徐芷璇:将非遗融入手工设计
6月初,30岁的徐芷璇在杭州从事手工产品设计,去年她精心设计的几款产品以望江挑花为主打,将非遗融入香囊和儿童肚兜的设计中。
正在挑花的徐芷璇
谈到与望江挑花的结缘,徐芷璇说,自己本科就读于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那年,学校要求的毕业设计内容是设计一款app的交互模型且要加入家乡的非遗内容。“虽然此前没有接触过挑花,但我知道这是我们望江的非遗瑰宝,奶奶年轻时做过,但是她年纪大了无法教我。”
徐芷璇决定拜师学艺,当时找到了望江挑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福老师。“王老师手把手教,从穿针引线开始,直到我能独立做一个小作品,学会了挑、钻、游等针法技艺。”靠着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及自己的勤奋和悟性,徐芷璇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随后,徐芷璇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攻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为《望江挑花工艺传承研究》。
从大学至今,徐芷璇一直没有中断过挑花的学习。“我一直希望为非遗做一些市场化的探索实践。设计稿是手绘加电脑设计,如今我设计了四款香囊,两款儿童肚兜,同步推出成品与diy材料包,通过官方店进行线上销售。”徐芷璇说。
2019年,徐芷璇获评望江挑花县级非遗传承人。此前,她参加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民间挑花培训班”“传统手工艺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培训班”。在学习交流中,徐芷璇见识到了苗族和瑶族的挑花针法比较精细精美、内容丰富,而望江挑花的针法很规整,双面十字挑花技艺,在全国更是独有。“这也是王世福老师抢救复原的一项技艺,因难度很大,曾有其他地方传承人尝试学习最终放弃。”
徐芷璇表示,未来自己还将在服饰设计方面融入非遗文化,从挑花的题材、载体和元素方面不断优化,完善改进,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望江挑花技艺。
◆唐玉: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圈”
今年,23岁的唐玉正在申报王河舒席市级传承人。“父母都从事竹编工艺,我从小就帮着妈妈打下手,整理篾头,编竹席的边角。”唐玉说。
进行竹编工艺的唐玉
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自身的勤奋,唐玉上初中时就可以独立编织完成一床竹席,上大学时便能用五天的时间编织完成一幅字画作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编织的过程很枯燥,但每做成功一件作品还是很有成就感。”唐玉说,王河舒席这项非遗虽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大众知晓率却并不高,这也激励着她对家乡的非遗倾注更多的心血和创意。
“一棵竹子要通过剖、刮、煮、晒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做成柔滑、坚韧耐磨的竹篾;一把竹篾经过起头、编织、收编、插编才能完成一张竹席,之后还要经过高温蒸压、抛光定型、打磨除刺等步骤才完工。”唐玉认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遗,应该让它走进大众视野,制作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
大学时期,唐玉在父亲的影响带领下,参与创新开发舒席汽车坐垫、舒席拖鞋、扇子、手提包、果盘等新产品,其中手提包、拖鞋和手机壳申请了国家专利。2020年,唐玉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开辟多种线上渠道扩大销路和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国风的兴起,文创类的产品广受关注。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文化,举办非遗购物节,组织各种展会等。5月份,唐玉和父亲在合肥参加了展会,“有不少小朋友对竹编感兴趣,我们制作的竹扇是彩色的,还有不同花形,又是应季的物品,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我国2022年开始提倡“以竹代塑”,大众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原生态。“传承好非遗技艺,生产制作大众化的产品,把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也成了唐玉未来的目标。“希望将竹编技艺推向学生和老年群体,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老年活动中心,让大众在手工制作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曹英杰:用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连日来,剪纸匠人曹英杰正在创作一幅关于交通文明的剪纸作品,“这幅作品在反映文明交通的同时,把很多安庆的古建筑融到一起,展现宜城古风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剪纸匠人曹英杰
27岁的曹英杰为龙山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受爷爷的影响喜欢上了剪纸,会剪各种窗花和生肖图案,大学时更是将这项爱好变成了专业,“我大学的专业是艺术设计,其实和剪纸有一些关联,特别是大学老师开设的剪纸工作室,再次激发了我对剪纸技艺的热爱。”曹英杰说。
2018年,大学毕业的曹英杰正式开启他的剪纸事业,将工作室命名为“宝晋轩”。“中华瑰宝,源于汉晋。”这是“宝晋轩”名称的由来,更是他的初心所在。
“我们有责任接过‘时代接力棒’,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提到非遗文化的传承,曹英杰坦言,“非遗进校园”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但做到传承,则需要剪纸爱好者们接受长期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构建一定的创作思路。2018年至今,曹英杰先后被安庆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聘为剪纸指导老师。
学生们正在进行长卷剪纸
2022年,曹英杰带着安庆师范大学百名学子先后设计创作了十米剪纸长卷《喜迎二十大》和三米长卷《学习二十大》,让学生们以刻刀为笔,用传统艺术表达对党的深深祝福,彰显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3月份,曹英杰和安安庆师范大学学生着手策划献礼作品。在长10米、宽0.7米的大红剪纸上,上百名学员按照时间线脉络,依次呈现出自开国大典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发生在中国的15件大事。图中人物服装、环境底纹、生活物品皆取材于对应时代的真实参照,描刻了祖国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目前作品已经完成。“红色主题是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鲜活素材,学生们通过艺术化的剪纸作品,进一步感受中国的发展脉搏,感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一堂鲜活的艺术思政课。”曹英杰表示。
截至目前,曹英杰赴乡村学校、社区开展剪纸工艺志愿教授活动约90场次,通过短视频、直播、微课等方式开展线上剪纸公益教学,累计参与人数7.3万余人次。(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