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麻将,美国人在牌上标英文
为美国玩家设计的牌面
人们参与纽约的麻将比赛
前不久,麻将这个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游戏成为多家美国媒体的热门话题,原因是华裔年轻人在纽约开办的一家麻将俱乐部火了。
这家名为“碧牌俱乐部”的麻将俱乐部将中国麻将搬到了酒吧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在整个纽约年轻人的夜生活中开辟出一条新赛道——一边听dj的电子舞曲,一边打麻将。这种新玩法瞬间在社交网络上掀起风潮,前来参加、学习打麻将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不过,专门打麻将的俱乐部在美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场所了。早在2005年,纽约曼哈顿就崛起一家聚集名媛贵妇的麻将俱乐部。创始人琳达·费恩斯坦9岁时就学会了打麻将,后来还把打麻将的玩法教授给4000多名学生。但琳达的麻将和“碧牌俱乐部”的打法有些许不同,这是因为中国麻将发展到国外后,衍生出了更多不同的打法。
美式麻将增加多张百搭牌
麻将“首次”出现在美国本土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商人约瑟夫·帕克·巴布科克将这种棋牌游戏带到了美国。
为了让美国人更容易接受这个游戏,增加对麻将的兴趣,巴布科克推广了新的、更简单的玩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和牌的牌型写在一张卡片上,玩家只需要根据卡片上的牌型组织牌面就可以,不需要把和牌牌型记在心中。
美国麻将与中国麻将在牌的数量和样子上有明显区别。中国麻将通常有144张牌,包括筒、条、万牌、字牌(东南西北中发白)、花牌。美国麻将则有152张牌,除了常规的筒、条、万牌和字牌外,增加了多张“joker”(百搭牌),用以替代任何“缺失”的牌。
为了方便美国人认识牌面,不少商家在制作美国麻将时在筒、条、万牌上标记阿拉伯数字,方便不熟悉汉字或麻将图案的新玩家。在字牌方面,不少美国麻分别用英文字母e、w、s、n标记对应风向牌,将红中和发财变成红龙和绿龙的图案。花牌往往也会被标记相应的英文。
在玩法上,美国麻将基本保留了中国麻将的码牌和取牌规则。但在所有玩家取完牌之后,美国麻将一般还会进行一个比较特殊的环节——查尔斯顿。
查尔斯顿是一种交换牌的方式,正式游戏开始前,每名玩家都有机会通过将不需要的牌传给其他玩家来改善自己的牌型。
上东区女人高喊“hu le”
麻将刚进入美国社会的时候,被包装成中国古代贵族的休闲游戏,受到很多美国上层人士的欢迎。畅销书作家安妮莉丝·海因茨在她的《麻将:中国游戏和现代美国文化的形成》一书中写道,麻将在“富裕的社会贵妇”中特别受欢迎,她们被穿中国服装、在游戏中使用中文的“异国风情”所吸引。
正是缘于麻将最初的形象,这种游戏在纽约富人区备受追捧,逐渐形成曼哈顿上东区贵妇打麻将的风潮。
对于不少纽约上东区的女人来说,周一就是“麻将日”。她们往往会盛装打扮,甚至身着旗袍,聚在一起打麻将。有时手边会配上中国茶,有时是一杯葡萄酒,在高喊出“hu le”之后喝一口润润嗓子。
麻将在美国流传已有百年时光,这种游戏如今早已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它被普及到不同类型的美国家庭当中,逐渐流行。美国国家麻将联盟还推出了各种麻将周边产品,各种款式的麻将文化衫,作为人们参加麻将竞赛的“战袍”,带有麻将元素的手串成为人们期盼获得好运气的“法宝”。
麻将成为一种社区游戏
经过一个世纪的文化融合,麻将在美国已经演变成一种社区游戏。与扑克牌只需要几秒钟的洗牌时间相比,麻将玩家须在每一轮结束后坐下来长时间重新码牌,这为牌友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有利于加强社区联系。纽约的布莱恩公园有一个麻将角,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来到这里,相互交流麻将技巧,结识新朋友。任何一个新面孔走进麻将角,只要有人招呼“三缺一”,马上就能融入其中。
在年轻人聚集的碧牌俱乐部也是如此。碧牌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厄内斯特·陈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重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许多人对亚裔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看法,也更加贴近亚裔社区,麻将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支点。
当初陈在社交网络上询问有没有打麻将的“牌搭子”,很快就有亚裔朋友响应,几人就从组团打麻将开始,“摇人”举办麻将聚会,逐渐开办了这个目前多达几千人的麻将俱乐部。现在麻将俱乐部还会定期举办比赛,当地年轻人为了能够榜上有名,生怕错过每一次的比赛机会。
除了俱乐部举办的麻将比赛外,美国国家麻将联盟和另一个组织“痴迷麻将”还发起了美国麻将锦标赛。从1986年举办首届海上麻将锦标赛以来,这项比赛已经持续30多年。现在,麻将锦标赛在美国各地举行巡回赛,参赛选手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地。这项北美赛事将更多的麻将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为同一兴趣人群构建起新社群。
麻将这项古老的棋牌游戏从中国的街巷流传到美国的社区,又在美国亚裔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创意下走进更多流行文化聚集地。似乎在每一个不同的地方、时代,麻将都能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使其经久不衰地成为当下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